黄泥拱

        黄泥拱,毛竹笋也。因其出土形态而得其名。笋之鲜因见光而渐失。林洪于其《山家清供》中有云: “夏初竹笋盛时,扫叶就竹边煨熟,其味甚鲜,名曰‘傍林鲜’。”可知其食之有节也,故非乡土难得其本味矣。

        食笋于吾土可谓久已。东坡有云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使人瘦,无竹使人俗。若要不瘦又不俗,还是天天肉烧竹”。乐天的东坡挑食亦有其由也。

        白居易亦有诗《食笋》赞曰:“此州乃竹乡,春笋满山谷。山夫折盈抱,抱来早市鬻。物以多为贱,双钱易一束。置之炊甑中,与饭同时熟。紫箨坼故锦,素肌擘新玉。每日遂加餐,经时不思肉。久为京洛客,此味常不足

        物以多为贱,为其满山谷。物以稀为贵,虽为京洛客,却也求之而难得,世事难两全矣。于是乎便有了相思。菩提即烦恼,烦恼亦菩提。求笋之不得,却成就了此写笋之诗词。

        诗圣杜甫有诗曰:“青青竹笋迎船出,白白江鱼入馔来。”有道是民以食为天矣,所见皆食也。

        李渔于笋有着其独到的见解,其家藏烹法是:“以之伴荤,则牛羊鸡鸭等物,皆非所宜,独宜于豕,又独宜于肥。肥非欲其腻也,肉之肥者能甘,甘味入笋,则不见其甘而但觉其鲜之至也。”李渔乃会吃之人也。想想以上诸位又有那一个不是能文能厨又能吃,且千来不世出的主。有此前贤,乃至吾辈得享文饕之玉食也。

 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