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此为老挝石,麻皮黑白相间,其貌不扬,石薄无以成正章,却好为随形之印。而纳此石,则因其形似石器时代之石斧。
斧之意,斫也。由斧又引申出诸多文义,诸如斧正,鬼斧神工,班门弄斧,猬锋螗斧,不露斤斧,操斧伐柯等等。班门弄斧,原意是于鲁班门前卖弄玩斧子的技巧,却不知鲁班乃玩斧子之祖师,讽弄斧者毫无自知之明。 鬼斧神工,赞艺术技巧之高非人力所能企及。 猬锋螗斧,比喻力量之微弱如刺猬之刺,螳螂之臂。不露斤斧,语出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•余杭大钱山人从袭禅师》:“巧匠施工,不露斤斧。”言之浑若天成,操斧伐柯,言自《诗经·豳风·伐柯》:“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”寓就近取法之意。斧正,南华之典,后演绎成请人修改文章之敬语……。
一字之溯源,得见前贤,文风崇雅,哲思缜密。 且其更是深谙那“郁郁黄花”之奥义。并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记之以文,传心灯以俟来者,薪火相续。妙乎哉,吾土之文化。此等赋妙理于文词,微言而大义,亦非贤者莫能为也 。
故欲于石斧顶端,刻“斧正”一印。意则先贤之言,正己之意矣。
平整出印面发现其内蕴黄瓤,且印面颇似一老僧之轮廓,些许诧异。继而,略凑数刀,助其化形。印蜕经数字化着色,老僧之袍为之焕然一新,一幅“老衲正孤吟”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老僧之意外现身,再添斯石之雅趣,而“斧正”一语则另择石斧之一面,以小篆阴文刊之。
发表回复